2014年3月7日早上7:57分,一輛金杯客車緩緩駛入102道。當時正值交班期間,當班收費員高捷像往常一樣請司機出示行駛證核對座位數(shù)。司機掏出行駛證并稱是6座的,高捷接過行駛證看了下就覺得這本證件有點異常,但是又不敢確定是真還是假,剛好前來接班的班長李慎保接過行駛證看了下,馬上看出這個行駛證是假的。并要求核對該車的出廠銘牌。找了一下沒有找到出廠銘牌,于是就直接問了一句:“師傅,真的行駛證呢?”司機聽到這話也就很自覺的在包里找行駛證并交給李慎保了。而真證顯示該車為8座。有了確實的證據(jù)很快就處理完了。這個案例處理完之后我就在想了,有時候面對逃費車不需要那么復雜,直接一點效果反而會更好。這又讓我想起了1月6號的那個墊磅逃費的(黃遼GB1142車輛)。在處理過程中沒有及時將墊磅工具找到,在短時間內沒有掌握有力的證據(jù)。時間一長司機也想好了對策,使得后面處理起來難度加大了。
發(fā)現(xiàn)逃費車,一般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有力的證據(jù),而要在最短的時間找到有力的證據(jù)很多時候是需要司機的配合;蛟S有人會有疑問,這種情況下司機怎么會配合給自己找不利的證據(jù)呢?多數(shù)逃費車的司機還是會配合的,因為在逃費的時候被發(fā)現(xiàn)的那一刻一般都會有段時間思維混亂,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比如1月6號的逃費車在處理過程中就很明顯,在被發(fā)現(xiàn)之后的一個小時內,司機都很主動的承認錯誤,包括墊了兩次,如何墊的都交代的一清二楚。但隨著時間的拖延,司機的思緒也開始理清楚了,只要收費站沒有找到做案工具就沒有足夠的證據(jù)。如果當時攔住車輛沒讓車輛倒出車道并且在第一時間把墊磅工具找到或許結果就不是這樣的。
一般來說發(fā)現(xiàn)逃費車在最初的三分鐘內是最關鍵的,比如假綠通車,如果在查驗的過程中沒有拍到混裝的其它非農產品貨物,像那種貨柜車司機后來把車廂門鎖了就麻煩了。因為很多司機都會想辦法阻止你去看混裝的貨物,更不會輕易的讓你的拍照。這時就需要果斷的打開混裝的貨物并拍照。很多司機逃費的經驗豐富,但是逃費時被發(fā)現(xiàn)后的應對方面卻不一定有經驗。在司機還沒有理清思緒的時候就拿到有力的證據(jù)。
在這里所簡述的技巧只是一點,就是發(fā)現(xiàn)逃費車,直接問司機交出逃費工具、證件等證據(jù)。有些逃費車司機還是會很配合,但不是所有的司機都是那么配合。還有很多逃費車的處理技巧值得我們去發(fā)現(xiàn),并拿出來共同分享。